找到相关内容254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断执.除障.积资——殊胜难得施身法(古萨里)介绍

    施身法修得好不好,那看你们有没有悟无我?你们能够悟无我的话,就是很好。小乘他们要悟「无我」的时候,要先修止、修观。这些修止修观就是为了悟无我啦!这样去分析、观想什么我…什么我…。施身法里直接将自己的...

    秋竹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311456716.html
  • 略谈修四禅八定

    呼吸上下出入,从鼻头吸入到小腹,从小腹呼出到鼻头出去,心随呼吸上下就可以啦。如果心仍不动,那就离开呼吸,止于一境,不做任何的攀缘。修止一段时间以后,如果妄想还不起,便可以用观——观察微细的境界。我们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0065718.html
  • 禅与书:和谐,从心开始

    慧双修。止,是止息,进入定境;观,是观想,进入悟境。修止入门,系心一缘,专注一境,渐入静定,息除妄想,内心明净,于此寂定心中观想,明了真实,身心轻安,定慧双得。蔡邕所说的书写状态与这种宗教体验是极其相似...

    李逸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65270038.html
  • 恒强法师: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

    动,即是众生,或名生死。这是偏于修止。还有些人认为分别是法身现相,分别越多,修证就越广。或者说分别就是法身,思惟就是这法身果的本体。这是偏于修观。对于这些偏解,大师指出语言和思惟是使自他了悟的必要工具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5576952.html
  • “少善根”与“生彼国”

    命终往生”二义。“今身见佛”须是持戒、修止、修观,渐渐依信佛念佛而净除业障,虽是易修速证之道,但也并非一蹴可成;但是在“命终往生”之事上,则采取极为宽泛的标准,甚至到了“无条件的救度”的地步。[7]《小...

    温金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6065678387.html
  • 《大乘起信论》的修证观

    ,是诸菩萨所圆妙行,如土长苗。此方便者,名三摩钵提。"佛于此提出"内发寂静轻安"为修止成就效验,"内发大悲轻安"为修观成就效业。可知止观乃心行成就,从身心可实验证知。   于止观之具体修法。本...

    李国红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6574988679.html
  • 净空法师谈止观与念佛止观

      一、谈止观   △ 止是禅定,观是般若,修止必须同时修观。若是一心专修禅定,修久了,不会马上得到智慧,行者心理渐渐地消沉下去,容易打瞌睡,起了懈怠心,什么都不肯作,消极而不行善法,如此则失自利。其次,修止修得好,亦限于独善其身的地步,因而远离大悲,不度众生,亦失利他。故马鸣菩萨说:“若人唯修于止,则心沉没,或起懈怠,不乐众善,远离大悲,是故修观。”   △ 观是看破、止是放下,有...

    净空法师

    |念佛|止观|净空法师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3/1549268463.html
  • 妙境长老:修四念处的重要

    下来,就放在自己手上,然后把心安住在圆光上面,也可以在这个圆光上面显现出12345678910字样,如此摄心不乱。所以,如果你有气爆的现象,你就修止,如此,气就不胀了,头也不会胀痛,能感觉舒服。  ...

    妙境长老

    |空性|四念处|净土|烦恼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12/13401233171.html
  • 止观之修行——安那般那(观出入息)浅谈

    名修‘观’,只能称为‘毗钵舍那相应作意’,即是相似於观的思维活动而已。修行人必须修止成功,获得轻安後,以观慧思维抉择,才是真实妙观。”由此可见,禅修之道始於修止。    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,佛陀的教导...

    林保亨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93238970.html
  • 佛法的安心之道——佛法运用于管理与谘商之探讨

    堪能性,包括了意志力、忍耐力、念力、专注力、觉察力;智慧则是依于理性思维后之抉择与行动,包括正见、正观、如实知、正思维、抉择判断。而在佛教的训练当中,修止可得定心,修观可得智慧,因此佛教的修行可大幅...

    张元隆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4539335.html